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基金会揭晓2024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5位获奖者,在全球范围内表彰在各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
将特色空间通过空间转化,适应新的城市功能◆◆■,并保留原有标志性特征,有机延续城市文脉与记忆★■。从战后重建到城市转型,鹿特丹城市中心区中的建筑、设施★◆◆★、场地都等需要更新。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港城一体的代表,海港、码头等构成了鹿特丹的典型特色资源之一。结合城市设计手法对这类特色空间进行更新改造,有助于构建城市记忆体,挖掘和激发城市中的历史、人文等潜力,精细化利用特色资源■■◆★◆★,通过与当下城市功能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在、城市与生活的有机连接,重塑城市特色空间,彰显城市个性文化,推动城市社会文明进步★◆★★。
霍夫广场(Hof plein)位于鹿特丹中心火车站南侧◆★,原是为机动车服务的交通枢纽◆★■★,具有象征性的喷泉圆岛被繁忙的机动车道孤立在中心。改造方案中,通过增加斑马人行道,与周围地区相联结★★,减少广场周围的机动车道,增加绿化及公众休息使用面积(图7)。
对于街头公园◆★★★★、场地的建设,鹿特丹在充分考虑城市功能与城市安全的前提下,也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复合性★★■◆、不同时节的多种用途和居民的使用感受★◆◆。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精细化城市设计得以发挥其在城市环境优化发展、城市空间活力提升等多个方面的潜在价值,在鹿特丹的实践也主要体现在以公共空间为代表的建成环境改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于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通过在北京设立■★。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北京市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该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其宗旨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以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国内外研究、培训、交流★◆◆■、传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汇聚全球科技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意与创新“思想实验室◆◆”、成为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的推动者以及中国企业、科技■■■◆■◆、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
全程陪伴的交互式人形机器人■◆■■★,5G高速网络全面覆盖◆★★★,并且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这里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峰会期间,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让我们一起走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现场★★,感受满满的科技感◆★■■★!
为了给市民提供充足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鹿特丹对城市中8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进行了绿色改建的规划设计■■,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图6)(表1)。
铁路高架桥公园(Hofbogen park)由停驶的高架铁路桥改造而来★■■★◆。高架铁路桥长约2公里,2010年停止使用后被评为国家级历史保护建筑。高架桥顶部改造为绿带公园,给严重缺乏绿地的周边居民提供锻炼与休闲的空间★■★;底部增设许多不同性质的设施,如小企业办公,艺术展览,餐饮业★◆◆◆★■,零售业等,丰富地区的多功能性,满足居住◆◆、文化活动■★■、绿化休息及体育运动等全方位需求(图8)。
20世纪初,一些有影响的现代风格建筑开始兴建于鹿特丹,但在二战中大都被摧毁(图2)◆■。战后★◆■★,鹿特丹开始执行重建计划■★◆。港口设施的重建在1949年完成◆■◆◆★,逐步恢复海上交通运输。虽然战后经济有所恢复,但鹿特丹一度被它的“工业城市”形象所困扰。直至21世纪以来◆★★◆,鹿特丹新建筑层出不穷,在传承历史文化记忆基础之上逐渐孕育出了创新■★◆、时尚■■★、包容的新一代城市文化■★■,实现了由“工业港口”到“文化之都”的城市转型。
斯赫发电厂(Schiecentraal)(图5)也是新旧建筑相结合再开发的典型案例■◆◆★。斯赫发电厂的办公部分被保留改造为电视制作中心,与旁边的5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火柴盒大楼相结合★★■,又增加了现代玻璃墙立面及透明的厨房卫生间及公共活动空间,改造后为出租办公单元,成为创意艺术家的集中地。近年来,在此建筑之后又增加了与此连接的公寓楼与电视广播大楼★◆★◆★★。新老建筑协调发展,“老区◆★”具有新的经济活力及使用性质■◆★★◆,居住与工作相结合;“新区”又具有老建筑的历史与风格。建筑的改造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细节◆■◆◆,色彩,也配用了现代技术及当代之建筑材料。内部基础设施全部更新,满足当下要求★◆。
当前很多城市发展已经从强调速度和规模转向更为注重品质和特色的发展,城市存量空间品质与内涵的提升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特色是城市的形象名片,是城市物质文化形象的综合表征。城市特色融合了生态性、传统性★■◆、现代性与活力性等多种要素,根据各城市自身特性有所侧重。城市更新作为一种社会措施,关注城市特色的彰显与塑造,是从城市个性的角度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将城市特色空间打造成特色的城市产品◆■★■,有助于城市或地区品质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其中最典型的改造当属霍夫广场(Hof plein)和原铁路高架桥公园(Hofbogen park)的改造。
建于16世纪的鹿特丹码头Leuvehaven,废弃后工业设施和构筑物被保留下来■★◆■,更新改造成了■◆■“鹿特丹海事博物馆”。一方面,给予它适当的现代城市功能的同时将它代表的象征意义存留下来,使其作为见证城市历史的纪念碑★◆◆■★■;另一方面,博物馆的改造不单纯是空间上的功能置换,还包括了场景体验、居民生活的结合。博物馆依托新的场馆和码头空间,通过场景还原生动再现鹿特丹的海港记忆。
在IABR(鹿特丹建筑双年展) 和建筑事务所ZUS联合发起的城市更新项目Test Site Rotterdam中,Dakakker企业孵化器的一层设置商店、酒吧◆★■■、餐厅、信息中心★◆★■,屋顶设置首个欧洲城市农业屋顶天台◆★★。同时将Delftsehof与鹿特丹最具活力的夜生活区紧密相连◆■★■★,打造儿童友好的Pompenburg公园■◆★■★,再把Hof plein车站的屋顶改造成绿色花园。然后用一条400米长的天桥连接这三个核心区域Pompenburg公园、Hof plein火车站屋顶花园、以及重要的城市商业公共空间与建筑★◆■◆,形成三维的城市景观。
为应对强而频繁的雨洪★◆,减轻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鹿特丹提出了“水广场”概念★★■。水广场既能收集并存蓄雨水,又可以供人们游憩和运动◆■◆★★,成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降雨时■◆◆★★■,水池里会蓄水■◆★■■,随后缓缓释放,以免暴雨情景下城市下水道不堪重负。晴天时,混凝土下凹区域可以用作篮球场或足球场,类似于体育场的阶梯成为座位,公园旁边的学校或另一边的教堂都可使用,冬季还能成为滑冰场。Benthemplein 水广场于2013年12月建成开放,是★■“水广场”模式的第一座建成项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10)◆■■。
2024年9月20日,“文明间对话旋律”协会举办了一场独特的音乐会:首次使用由薛雷及其公司制作的人工智能(AI)影像作为背景,突出强调了我们环境退化和过度使用塑料的程度◆★■。
可持续资讯 联合国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报告发布,中国排名第68位
受城市转型影响,城市更新策略随之同步转型,以渐进式小规模、小尺度改造更新为主要手段实现新一轮城市复兴的城市更新成为了鹿特丹城市更新的新风向◆★◆◆■,小微公共空间更新逐渐成为城市更新工作的焦点■★◆◆。
鹿特丹的城市更新在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引导下,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集约化、特色化利用空间,有效整合功能,营造功能丰富★■、景观多样、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对我国国内城市建设■◆★,尤其是旧城区有机更新■★■、公共空间多功能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逐步迈入城市更新时代■■★◆■,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是妥善高效地利用存量土地空间资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梳理鹿特丹城市更新中的典型案例★★,挖掘鹿特丹城市更新策略特色空间再利用■◆■★★★、低效空间再设计、公共空间复合化,探索和提炼精细化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总结其对我国国内城市建设,尤其是旧城区有机更新、公共空间多功能提升等的借鉴意义。
对低效空间进行再设计以达到功能塑造与品质提升,整合与利用城市中零星、破碎地块,通过结合了建筑、景观乃至公共艺术等多元的城市设计手法,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突破口,从具体场地入手■◆◆■,尤其是在小尺度上对城市景观道、滨水大道和街头绿带等城市地块进行改造,激发城市活力,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逐步迈入城市更新时代★★★■◆◆,紧张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进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更新面对的多为存量资源,相对增量资源来说★◆■■◆★,存量空间的空间资源属性往往更为复杂◆◆★★★、资源更为零散破碎、权属更为多元★★■◆◆■、牵涉到的利益主体也更为复杂◆★■★◆■。对空间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是妥善利用存量空间资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空间资源的精细化分解◆★、设计与利用,改善城市建成环境★◆■★,传承城市文脉◆◆■■,并以此为载体统筹解决空间低效、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空间设计、空间引导,实现对城市或地区整体风貌的改善提升。
在展览空间上★■◆◆,海事博物馆与户外港口博物馆实现整合打造,成为展示荷兰航运文化的巨型场景。户外港口博物馆延续了勒弗港的传统肌理,停泊着包括荷兰皇家军舰巴弗尔号(Buffel)在内的荷兰各个时期的古老船只。展览形式上,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还原◆★,将荷兰漫长的航海历史融入场景中。展览内容上◆■◆■★,相比于单纯展示◆◆◆★◆,海事博物馆更愿意让人们亲身体验。比如“海上作业体验”项目(Offshore Experience)■★★,面对屏幕上投影出的周围海域的场景,孩子们扮演钻井工■■■、吊臂工、直升机飞行员、海洋风电专家等角色,共同支撑海上能源平台的运行。此外,海事博物馆还在沿街面置入小规模商业以维持老码头的人气,使之成为一条休闲的生活街道(图3、4)。
除了功能与空间上的连接★★★★★,项目还提出了非常规的融资和规划手法Luchtsinhe天桥由群众捐款建设。2012年,政府引导启动众筹活动,花25欧元可以买到一块刻有自己名字的板子在此展示。这一新型融资模式强调公众参与且极具活力,成为复兴鹿特丹中心城区有效策略之一(图9)。
通过景观设计、文化设施和休闲业态的植入,连接公共空间与城市工作或生活。满足城市功能更新的前提下,从行人视角出发◆★,注重慢行体验、行人体验,增强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让城市空间、城市装置都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鹿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第二大城市,拥有58★■.3万人口◆★■,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城市,素有“欧洲门户”之称◆■■,也是人们公认的新欧亚大陆桥的西端桥头堡。鹿特丹因港而荣,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荷兰经济的增长引擎(图1)★◆■★◆。
城市空间的品质与活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扩张”向关注“品质提升”转变,人们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也因此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
城市更新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外部物质环境的更新和改善,更在于内在,对于城市功能的复兴与活力的激发。不仅需要考虑建筑外观、环境品质如何提升■■■■,更需要关注人群的生活需求、内心归属感与认同感等诸多深层问题。因此,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应以需求为引导方向,寻找空间改造与生活需求之间的衔接点◆★★,在对空间的追随把控之外,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游憩等各类实际需求,由落实空间转向落实需求■■■◆★■,由注重“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也需要转变粗放的规划管理方式,通过更加针对性★■◆■◆、系统化的规划手段,提升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